电影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近日正在上映,影片讲述了主人公乐观抗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故事。随着影片的热映,关于淋巴癌致病原因引起广泛讨论。那么淋巴瘤到底是什么呢?它能不能治好呢?怎么来预防淋巴瘤呢?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。
不用怕,发病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
近年来,淋巴瘤这样一个对大众而言曾经陌生的疾病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,尤其是随着一些著名人士相继罹患这种疾病,淋巴瘤更是让人们谈癌色变。其实,淋巴瘤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低,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远远落后于肺癌、肝癌、胃肠癌等疾病,仅列第8位。以北京市为例,2013年全市新发的淋巴瘤患者共1238例,意味着10万人里面仅有9个人会发生淋巴瘤,连万分之一都不到,所以大家对淋巴瘤这种疾病不要有恐慌心理,更不用人人自危,一摸到自己的淋巴结肿大就往医院跑。
淋巴细胞是我们身体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,如果我们把淋巴细胞比作是身体的卫兵,那么淋巴结就是淋巴细胞的大本营。如果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,也就是发生了淋巴瘤,恶变的淋巴细胞就会鸠占鹊巢,它们会侵占正常的淋巴结,表现为淋巴结肿大,同时可能伴随着发烧、盗汗、体重下降等症状。但是,需要重视的是,淋巴结肿大并不代表着发生了淋巴瘤。这是因为淋巴结作为人体的免疫器官,主要的功能是防御外来的细菌、病毒的感染,而当出现这些外来微生物的感染时,淋巴结就会反应性的增生,以便更好地发挥防御作用,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淋巴结肿大。例如,秋冬季节受凉后患上病毒性感冒,病毒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咽喉、鼻腔等部位,这些部位的淋巴液会引流到颈部淋巴结,淋巴系统立即会启动防御反应,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,也就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。
部分淋巴瘤有治愈可能
恶性淋巴瘤表现较隐秘,不易被察觉,诊断方面极易误诊。
血液淋巴瘤病医生说,淋巴瘤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类似,一些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。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颈部、腋窝或大腿根出现淋巴结无痛肿胀;莫名低热、夜间过量出汗、体重下降、皮肤发痒、扁桃体肿大等,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。
李玉富提醒,相对于其他肿瘤,淋巴瘤较易早期发现,每年体检中让医生摸摸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的淋巴结十分管用。若能早发现、早就诊,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。不是所有淋巴结肿大都是癌,不少是炎症或良性病变等正常反应,不必过分紧张。
“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两大类。”肿瘤科医生说,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,约三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,相比其他类型淋巴瘤,这类患者肿瘤进展比较快,恶性程度比较高,可在半年到一年内迅速进展,治疗难度较大。虽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难度大,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已有治愈可能。
装修等环境污染可致淋巴癌
淋巴肿瘤科专家表示,淋巴癌的发病与众多因素有关,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污染,如汽车尾气、装修化学染料等都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而形成淋巴癌,尤其是后者需要警惕,装修时避免使用不健康材料,装修后应及时通风,不要急于入住,最好对室内空气做相关检测。
据介绍,其他的诱发因素还有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受到的电离辐射,以及肌体免疫功能下降、病毒和细菌感染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甲、美发从业者是患上淋巴癌的高危人群。这类人群需要接触含苯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,长期慢性的刺激使其患有淋巴癌的可能性增大。相关人员应该提高警惕,尽量减少职业暴露次数,将危险降到最低。
防诱发,必须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
遗传是淋巴瘤发病的“先天”因素,一个人的家族中如果有亲属患上了淋巴瘤,那么这个人患淋巴瘤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2倍左右。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制的因素,而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淋巴瘤发病的“后天”因素,也就是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因为它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。当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随之而来的就是放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,变成了努力加班熬夜、喜欢吃“垃圾食品”、不吃早餐、不爱运动等等。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地侵蚀着我们的身体,最终诱发了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。
那么,我们如何预防发生淋巴瘤呢?首先,合理的膳食非常重要。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,动物蛋白、饱和脂肪、鸡蛋和奶油含量高的食物会增加罹患淋巴瘤的风险,而含有高纤维的食物如西红柿、椰菜、混合生菜沙拉的蔬菜、花椰菜等则可以降低淋巴瘤的发病风险。所以,我们应该摒弃油炸、油煎、烟熏、烤制、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食物,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,做到荤素搭配。
其次,适度的运动也必不可少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,在营养均衡的膳食基础上,每天的活动量至少应该达到6000步的标准,这样就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舒畅。运动的方式应该多元化,比如男士们可以去蹬蹬车、女士们可以去跳跳舞、老年人可以去打打太极、青年人可以去练练瑜伽。最后,戒烟也非常关键。分析发现,吸烟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升高了1.35倍,吸烟超过20年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为1.84倍;而已经戒烟者的发病风险并未升高。需要注意的是,被动吸烟也会导致发病风险的升高,被动吸烟超过40年者的发病风险升高了2.89倍。所以,为了您和家人的共同健康,请远离烟草。
(责任编辑:林宗可 )
相关推荐
文章关键词: